Zihao Zheng +

我为什么想读博

人们总是说要追随内心的声音。问题是,如何听到这些声音,以及为何要追随它。

我对学位的认识

学位从来都是对自身在特定阶段努力成果的附属品。严格地说,它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大学毕业拿到学士学位,再到后来可能的硕士、博士学位。显然此三者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雷老师也说过:“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必须坚持到最后”。

内心的声音

想想自己已走过大学三年,从最开始想尽快就业、早点赚钱养家,到如今不时梦见自己在dream school课堂上的情形;从为日后就业问题而挠头,到现在一心一意学习、钻研喜欢的领域知识,转变不可谓不大,这也算是思想决定行动了吧。

然而思想的转变经历许多痛苦,但我一直把它当作对意志的锤炼,这些苦与累能真正地检验自己的内心,从而回答“我想要什么”。

我想要的,不是他们想要的。追随内心是件十分困难的事

也许我是个十分自私的人,我希望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可以摆脱“我”于社会之所在,处事时可以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我希望我的行动尽可能是为自己而做,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年三十这晚我爸喝醉后哭着对我说你一定要把博士给我考到。我很生气,也因此激动地向这个已不清楚我在说什么的人大吼。

对我来说,自己是否决定要继续读书,全是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对家庭/父母等层面的思考几乎没有过。我只想过,这个决定对陈淑琪是否公平;我只考虑过,这个决定给父母带来的压力,我将可能有四五年不能像同学那样给家里挣钱,不能离家近一些。这些问题我没法有答案,即便我总想告诉他们我有能力、我有信心;但我知道问题目前没有解,不代表问题本身将不存在而不必去求解,更不代表不能解。目前来说,最好的解法,就是相信一定有答案,并全力去解。

我之所以大吼大叫,或许是在听到我爸拿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大学生,与另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孩子做比较(孩子他爸说要挑战郑梓豪)的时候,借着一点酒劲,爆发对他的不满。这件事情对双方四人都没有好处,我只希望我们的头脑清醒一点:莫要因为任何形式的威风,给孩子太多负担。也不要为了“争气”而失了方寸、乱了阵脚。 我明白老爸因儿子而骄傲的感觉,我对此常常哽咽。但这实在没有拿出来的必要,这微不足道,也不具有可比性,也不值得追求、不是人生的全部。 * 微不足道的,是因为我还做的不够。 * 不可比的,是因为每个父母眼里都只有自己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少点刺激,多些鼓励;少灌输,多引导。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追求理想。 * 最不值得毕生追求的,一定是他人的目光。真正值得我用心耕耘守护的,是自己的梦想,还有别人的梦想。这个世界上,哪有谁的梦想是低贱的?我兼职时洗过碗,洗过厕所,收过厕所的垃圾,从下午2点到晚上11点、我体验过连续两周在糖水店做waiter的日子。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是情人节,情人们呼喝着我这个小waiter,享受着甜蜜;虽然有些不爽,但。与我一起工作的两对情侣,现在已经有自己的糖水铺了吧?

老师说,他问女儿“你成绩那么差,将来能做什么呀?”,然后女儿回答:“我可以做waiter呀~”虽然老师当时流露出担忧,但其实这是社会的进步吧,我以后也会鼓励孩子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我觉得小家伙是随口说说的啦)。我这学期去HKUST时,麦当劳的婆婆会说普通话和英语,虽然我点错了餐,可她还是那么可爱。

人最幸福的是可以做让自己骄傲,并且感兴趣的事情。

从考虑就业到决定读博,我为何有如此转变?

这部分讨论如何听到内心的声音。这需要观察,并建立在对自己的认识上。

这些东西得从参加金融建模开始说。比赛之前,自己利用假期,将此前在学习Andrew Ng的Machine Learning做过的programming exercise拿来做一些针对股票价格的实验;当时建立了“建模-求解-仿真”的几个模块,测试了一些简单的策略。到比赛开始时,我和队友(Yalin Wu, Senpeng Xie)已经可以比较快速地对策略和模型进行验证了。

比赛为期一个月,我和Yalin每周末都在图书馆一起写代码做测试,遇到问题了就商量解决方案。我们基于自己对股价运动的理解,采用了很简单的Linear Regression模型;期间遇到了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但经过确认和检验,最优的参数(样本数)下是可以通过检验的。关于最优参数的查找,Yalin说可以暴力一点把可能的情况都尝试一次,再选最优的参数;为了避免stupid error,我决定先把“参数-误差”的三维图做出来:

Best-Parameters

这个“平面”还算平坦,于是参数的选择才是有稳定性的。又一件事情得到解决,大家都很开心。不过,直到现在我仍对一个问题的解答未能让自己满意——最优参数具有不确定的“时效”。这个非常要命,我们让一组参数表现力大概保持在10天左右(事实上做参数查找时的误差就是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虽然模型在测试时表现真的挺不错;但自己对于“不断训练模型得到最优参数”这件事非常不爽,因为总觉得挺麻烦,又或者说不是“麻烦”,而是我自己没有很清楚问题在哪里。于是我给这个解决问题起了一个牛逼闪闪的名词,“战胜模型的时变性”。哈哈!

这件事以后,我越发感觉到会运用某项知识/技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熟练运用的前提下,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找到问题根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才是了不起。

虽然获奖了,我还是心有不甘。当然这不是说别的同学做的比我好,或者未获奖的同学做的比我差,而是过程中出现了我没法让自己满意的环节。而这个环节,恰是自己最重视的“原理”、“功底”。我相信自己的感觉没有错,我享受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且相信有些问题我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要继续读。

如何听到内心的声音?我觉得我们需要先有“观察”的习惯,观察的对象有些特殊,是自己。这很奇妙——你试图将灵魂跳出来,看那个你在那个环境下的表现。这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至于为何要跟随这种呼唤,我想这是一种自然,就让自然的力量去做决定吧。

结语:The Pride of a Ph.D

我把这些想法与杨坦老师交流。我一脸正经,他当时却是笑嘻嘻的;老师当时虽然没有说些什么,但他在课上说的做的几件事情,都让我感觉到他的态度和对此事的支持。

其实我问过老师,他当时为什么要读PhD,哈哈可惜话题转得很快。但我与很多老师接触后,都感觉到。这几段文字,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标题:The Pride of a Ph.D

fly-in-the-sky

点击查看评论

Blog

Opinion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