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hao Zheng +

从一条微博说起,看看我们身边的人

我的一条weibo

@郑梓豪爱文艺:刚才看到一华师学子的微博,说某银行的一位出身华师的人事经理点名不要华师毕业生。于是我从电话里翻出一张摄于昨晚的照片,讲座间隙,大多学生都离开了,而没有把讲座听完;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在写作业。其实,这些听讲座的学生就反映了华师的形象。所以公司就是不来这里开宣讲会,那又怎么样?

情况是这样的,照片摄于周日的由校学生会承办的一次旨在促进学生与就业单位交流的讲座。出席的嘉宾阵容在我这个土包子看来,是令人十分期待的:广州联通、法兴银行,安利集团。三位HR的演讲风格各有不同,也给同学们提了不少宝贵建议。

活动的第一部分结束后的中场休息。有部分同学离场,会场秩序稍显混乱。也许他们觉得前面的东西没什么营养吧?怎知随后的“圆桌会议”环节,十分精彩;校学生会的筹备水平和主持人的风采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一次。

有人说:“楼主要慎言”

废话完了,我们开始吧。这条微博发出后,有如下一些评论:

@华师新陶园v:微博是一个可以制造强大舆论的地方,博主要慎言。再者,在场华师学子听宣讲会不用心不代表所有华师学子能力素质不行。你们又有没有怀疑过讲座办得不好呢?

我想这个回复主要是讲了两点:

对于第一点,确实是中了“要害”。因为微博中指名道姓了,这是很忌讳的。其次,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真相之前,不便把问题说得太清楚;犯了错误,很是抱歉。其实,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要害”,读者先别认为笔者是流氓痞子,其实我在微博中想要说的是:我们华师中的一些学生,真的差劲。其实这个想法也回答了第二个点:虽说少数不代表多数,可同学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里面谁是少数?谁是多数?

少数与多数、恐惧与傲慢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培养起一个师范院校之学生应有的风度气质。原谅我不能完整地记得我们的校训,但我仍清晰地记得“为人师表”这一条。为人师表,在我看来,有一条就是自我约束;放到听讲座这件事情上来,就是自我管理——设法从枯燥无味的演讲里吸取营养!

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吧。

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与每一位来宾亲切交流,并及时递上名片,虽然是一位女子,但其为此事的精心准备和主持时的淡然甜美,仍令人佩服;圆桌会议,办的颇有“论坛”的味道。法兴银行的HR演讲虽没有讲稿,却有成竹在胸之感;安利集团的老师用少女的心,带我们找到职业的本质;广州联通的经理谈吐自信大方,给整个圆桌会议带去“专业”的感觉。所以下次自己筹办这种活动的时候,就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其实,我们中的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或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怨自艾,是活该。

当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人,听声音像是女生。喋喋不休的,还不时发出声声幽怨,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担心不会写简历。如此如此,后来我憋不住想要看看这女子长什么样,转身过去一看,原来那丫是一男的!这种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是惋惜抑或可悲?也是在这次活动里,我看到各种性格和品质的人。有一种同学,活动开始之前兴致勃勃,开始后就不感兴趣了。笔者认为,有心之人可以从每个东西、每件事中学习;从旁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汲取经验。平时不做好个人形象的修养和谈吐的训练,怎么能希望面试时一开口就潇洒自然呢?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细致耐心,别人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你呢? 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学期末,我们为大四的师兄收拾宿舍,有一部分尚未解决就业问题和落脚问题的同学还留在宿舍。我们为他们收拾房间的时候,他们竟无动于衷,没有半句表示谢意的话,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也许是他们心情不好吧?见此情状我心情很是复杂。挺失败的。

读到这里,你们还会觉得听讲座时的一些细节是小事吗?对于HR来说,面对完全陌生的求职者,他们会不会放大眼中看到和猜到的一切?可能会的。

微博是一个开放平台,博主只需要考虑最严重的舆论效果(注意,这里我的用词是效果),大可不必做个学究或弱智书生。如果自信自己的言论有正面作用,那就大胆说出来。怕啥?

不想写了,睡了。睡前想跟同学们说一句:我是华师人,发这些微博时心里实在难受。不过,有时候可以发泄一下,没什么不好的。

点击查看评论

Blog

Opinion

Project